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校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21来源: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字体:[]设置

11月19日至20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上海财经大学线上线下同步召开。本届年会聚焦“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中国经济学构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学会年会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的作用。年会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与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办。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谈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朱恒鹏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章益国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郑春荣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经济史研究》《财经研究》《江西社会科学》《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共同参与本次年会。

刘元春校长致辞表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被纳入学校庆祝建校105周年重点学术活动。他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发展历程与新征程愿景,与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的历史渊源等情况,并对大会主题“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中国经济学构建”表示肯定。他强调,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安排。把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新时期、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相结合,无疑是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大核心环节。希望年会的召开能够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作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贡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朱恒鹏研究员代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挂靠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致辞。他表示,中国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重点学科,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思想宝库,在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届年会以及常态化交流,凝聚全国经济思想史领域的智慧,推动经济思想史学科取得更大进步,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贡献学科的力量,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程霖教授代表学会致辞,总结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40多年来的发展与成就。他介绍道,学会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一级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诸多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心,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接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梯队。学会坚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刻挖掘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独特观点,注重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总结光辉成就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学会研究成果对解决现实问题与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走向世界,不断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夏纪军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表示,年会的举办正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时期,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探索的重要阶段,期待与会专家能贡献学术新知。他介绍了学院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的学科建设情况和发展路径,希望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历史任务提供助力。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王昉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年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本届年会设置了主题报告环节、6个平行论坛以及“赵靖先生、叶世昌先生学术思想纪念专场”。

主题报告第一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主持,程霖教授与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严清华,复旦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邹进文教授等分别作题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初心与未来使命》《学会建设与学派创建》《经济学说史研究应该摒弃西方中心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第二节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周建波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唐任伍,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原副会长赵晓雷,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原副会长陶一桃,以及魏众研究员等分别作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思想解放与思想市场的发育》《21世纪10年代(2012-20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考察》《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蛇口开发的历史渊源和决策过程再审视》的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第三节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宋丽智主持,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陈争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龙登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范志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等先后带来题为《国家货币安全视角看抗战史实——基于拓展的货币搜寻模型》《地权的契约表达与效力:传统中国的产权制度》《中间效用理论提出的经济学意义》《构建目标导向型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基于经济思想史视角》《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传统国学中的人文知识体系及其现代意义》的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第四节由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付志宇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涛,北京大学教授周建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宋丽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钟祥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熊金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华春等分别作题为《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的理论成就与启示》《中古佛教传播与中国经济思想的深化》《近代西方学界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关注(1912-1949)——以<美国经济评论>为中心的考察》《姚庆三和他的<财政学原论>——兼谈第二代宁波籍企业家的新特点》《从“节制资本”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次探索》《黄汉的<管子经济思想>研究论述》的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第五节由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秘书长张亚光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朝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严金强,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朱高林,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教授伍山林等依次带来主题为《习近平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十个重要论断》《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扩大消费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大战略思想与政策(1949-1978)》的主题报告。

主题论坛第六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秘书长王华春主持,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张亚光,复旦大学副教授孙大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德刚,上海财经大学副研究员陈旭东,上海财经大学助教授赵萱依次带来主题为《政治经济学概念在近代中国的溯源与演变》《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学科化建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构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德国经济思想中的影响:以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经济思想为例》的主题报告。

时逢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赵靖先生百年诞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原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叶世昌先生于今年4月10日不幸逝世,年会特别开设了“赵靖先生、叶世昌先生学术思想纪念专场”,以缅怀两位学科先贤。钟祥财研究员代表叶世昌先生家属表示感谢,他回顾了与两位先生的交往,并从历史学考据和小学功夫上等方面回顾了叶世昌先生的学术生涯。周建波教授、魏众研究员谈到了赵靖先生的治学严谨、学贯中西等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感谢先生在专业研究上对后辈的启发与帮助。马涛教授、孙大权副教授、付志宇教授回忆了叶世昌先生给予的指导,以及先生独立精神、严谨品格、包容开放、终身学习等治学品质。此外,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原副会长韦苇也专门撰文缅怀两位先生。专场主持人程霖教授表示,两位先生展现了老一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学术风骨、思想情怀和道德文章,呼吁青年一代不忘学科的历史初心,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地位及价值”“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转型与变迁”“中国当代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与教材建设”等主题,年会还举行了6个平行论坛,70余位学者在本环节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互动气氛十分热烈。

闭幕式上,程霖教授、王昉教授为本届年会的优秀成果颁发证书,《近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研究:以民生经济学为例(1840-1949)》《中国经济学体系构建的近代探索——基于研究内容的视角》等12项著作、论文成果获评本届年会优秀成果。

程霖教授代表学会对本届年会进行了总结,他回顾并感谢本届年会上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梳理了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申报国家项目、出版高端研究成果等主要工作,并对学会、学科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正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要从学科百余年发展中看清楚过去的成就、不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践行历代学人的初心使命,推动对中国自古迄今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具有原创性、彰显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长期性、比较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助力中国经济学构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学科所长,在重要历史关口作出应有贡献。

据悉,学会秘书处和本届年会筹备组专门策划编辑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纪念画册》,以重温学会成立的历史初心,展示学会成立42年来具有重要影响、重要价值的发展成就,展望学会和学科的未来图景。

(供稿、供图:赵馨月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