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区域国别交叉研究如何推进?智库如何建设?

发布时间:2025-01-10来源:澎湃新闻

字体:
[
]

1月7日,“区域国别交叉研究与智库建设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会议汇集了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智库研究者,会议聚焦于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融合与智库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部署的时代需求,重点探讨如何推动多学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交叉融合,探索走出区域国别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路径。此外,与会专家还广泛分享了区域国别研究开展智库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发言中指出,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八十周年,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契机,相关研究要更加注重为联合国的全球治理提供造法性原则;在多边层次深入研究世贸组织改革危机及中国应对策略;在诸边层次,探索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协定升级换代的可能性;在双边层次,研究如何推动大国关系的稳定。他表示,区域国别研究还需要强调语言、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领域的交叉学科融合,研究者需要既精通某一领域,又对相关领域有所涉猎,形成全面、深入的学问观。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表示,上海财经大学深度聚焦世界经济、数字经济、全球治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研究领域,将为区域国别交叉学科发展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案例,更为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规划能力的新时代财经特色智库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构建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体系?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指出,构建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体系,需打破单一学科思维局限,以社会科学交叉融合深入剖析国别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以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理解国别区域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持续深化各类学术思想交流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表示,语言优势、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也为外语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外语学科应积极定位自身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角色,拓展外语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场景。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指出,区域国别学应当以交叉学科建设为抓手,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方面构建区域国别学的整体研究体系,同时结合中国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丰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文明互鉴理念、系统认知模式、“一分为三”思维和强化数据科学意识同时并举,构建多元研究视角、推动跨学科融合以及注重实践应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建立起地理、领域和议题三个全覆盖的自主知识体系,为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如何建设?

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何建华认为,通过将联合国研究引入区域国别学的视角,将更有助于拓宽区域国别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并提升至理论研究的新高度,成为优化并增强对策咨询研究与高质量智库建设的有效路径。

上海市银行同业工会常务副会长马强聚焦区域交叉发展研究中的数字金融安全问题,他建议将数字金融安全纳入区域国别研究的范畴,专门设立研究课题,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和国家在数字金融发展中的安全现状、风险隐患以及应对策略。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创始所长、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胡华指出,区域国别研究应当同大国战略分析相结合,加强中央顶层设计和区域专报通报渠道建设对提高智库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教授指出,智库建设应依托语言和财经专业优势,聚焦特定领域和区域,服务于国家重大政策需求,并提出“有专家、有报告、有渠道、有批示”的四有建议。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赵隆分享了智库建设心得,强调了有组织科研、明确功能定位、科学制度设计及数据赋能的重要性。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赵珂指出,区域国别经济研究应聚焦全球热点财经政策、国家经济治理、国际贸易政策等关键领域,经管学科可运用经济学模型深入分析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对区域或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为区域国别学提供经济分析工具、研究案例与实践场景,为地方或国家层面的决策调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协办。

(供稿:张纪腾、高姝娴、仇曹晟、党沁然、朱舒然、夏润,供图:JACKSON)

【阅读原文】


上财要闻

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