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指导支持,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爱丁堡大学商学院、上海证券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建筑学院、《财经研究》编辑部、《财贸经济》编辑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高级金融研究院协办,并有国际权威期刊Energy Economics、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和《财经研究》、《财贸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合作期刊的第十一届(2023)SIIFC国际研讨会“践行‘双碳’战略,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召开。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汇聚众多享誉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开展研讨交流,共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双碳”战略落实献计献策。
大会开幕式由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特聘教授、爱丁堡大学讲席教授侯文轩先生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教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总经济师陶昌盛先生,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为大会开幕致辞,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教授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当下,我国推动“双碳”战略关键在于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创造更多的绿色供给,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绿色转型着眼长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标志。建议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绿色升级,鼓励“高碳”企业寻求绿色软着陆。探讨和思考如何推动高质量的绿色转型,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召开本次会议的初衷。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总经济师陶昌盛先生致辞。他指出,近年来,上海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构建上海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方面注重加强制度供给,下一步也将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落实,激发绿色金融发展的潜能:一、完善评价标准分类和管理规则,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低碳转型;二、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创新,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创新绿色金融业务场景;三、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在融资担保、产业基金、风险补偿、创新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四、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成熟经验,在规则制定、产品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致辞。他表示,我们要从古代哲学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以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和变革,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化发展,从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到低碳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以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也率先在全国试行和推进碳交易、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和企业ESG,积极践行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与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构建“中小企业ESG 信息披露与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合作协议。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荣誉院长赵晓菊教授向参会嘉宾介绍了合作背景。赵晓菊教授指出,ESG信息披露对于实现习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承诺“30达峰、60中和”的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但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障碍。构建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及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成本,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绿色融资的信用风险,有利于促进普惠、科创金融等支持政策精准服务于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刘元春校长、陶昌盛总经济师、叶国标董事长以及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先生、爱丁堡大学讲席教授侯文轩先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先生的共同见证下,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院长)魏玉剑先生分别作为签约代表现场签约。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朱民先生,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先生,萨塞克斯大学经济学教授、Energy Economics主编Richard S.J. Tol 先生,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布朗大学教授、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主编Oded Galor 先生分别带来精彩的主旨发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朱民先生围绕“双碳目标:金融进入零碳金融时代”主题做主旨演讲。朱民副理事长指出,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金融支持“双碳”战略应进入零碳金融的时代:一是零碳金融要管理,零碳金融要促进重碳行业向绿色轻碳、低碳转型发展,同时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化解;二是要构建零碳金融的宏观管理框架,提供激励相融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走向零碳金融;三是要支持零碳金融市场的生态发展,目前绿色零碳融资90%来自银行贷款,7%来自债券,3%是通过股票、股权融资的结构比例不适合推动“双碳”目标实现需要的融资结构,市场仍需要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推出新产品;四是零碳金融全球化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提供零碳经验。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围绕“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做主旨演讲。丁辉处长表示,地方层面的探索和先行先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委共同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第一,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力度,推动试点地方加快构建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以促使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第二,组织开展试点成效评估,编制《气候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评估方案》,从整体的气候投融资和“双碳”战略的角度,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经验;第三,搭建气候投融资经营企业对接平台,建立企业项目与投资者之间的产融对接机制,共同培育具有明显气候和社会效应的优质项目;第四,支持试点地方建立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良好做法,树立典型案例,加强在国内外宣传和推广试点阶段的成果。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先生围绕“多层次碳市场之构想”主题做主旨演讲。鲁政委首席表示,推进构建多层次碳市场,既是现实状况,也是地区多元化下的减碳经验。从欧盟来看,欧盟的减排目标分解模式采用的是区域和行业分解相结合且不重复的方式,为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总量设定目标,并将其他剩余排放量分解到区域,厘清了区域、部门、行业各主体责任,便于指标设置和管理。鲁政委首席认为,在落实“双碳”战略过程中,我国也需要构建多层次碳市场,并建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同时研究构建多层次碳市场,压实主体减排责任,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萨塞克斯大学经济学教授、Energy Economics 主编Richard S.J. Tol 先生围绕“Adhering to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to Facilita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气候变化产生的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 )主题做主旨演讲。Tol 教授认为,实现《巴黎协定》中提出的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最好能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分析大量同行论文和数据,Tol教授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气候政策对经济增长、财政等方面会产生一些影响,需要加以重视。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围绕“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化激励机制,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做主旨演讲。马文杰教授指出,低碳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确定性较弱的特点,为确保低碳领域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统一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重要保证。也就是说,要保证具有较高ESG表现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营业收入及较低的融资成本,投资较高ESG表现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投资回报。关于如何建立这样的机制,马文杰教授提到了两个重要抓手:一是需要依靠财政、金融政策激励,例如将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的ESG表现挂钩;二是做好投资者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布朗大学教授、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主编Oded Galor 先生围绕“Overcom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Hurdles: Insights from the Journey of Humanity”(“克服环境和气候变化难题:从人类之旅中获得的启示” )主题做主旨演讲。Galor教授指出,人类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克服了资源限制,并在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经历了生活水平的巨大转变。世界人均收入总体上增长了14倍,预期寿命增加了一倍多,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均收入出现了巨大差异,人类历史上的变革意愿始终推动着人类前进。现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形成和人口增长的下降都在推动人类走向持续的经济增长,但气候变化是否会成为人类从不可阻挡的前进道路上脱轨的第一个插曲仍然是个问题。Galor教授认为,教育对于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变得至关重要,而且必须执行非常严格的气候法规,激励科学家迅速行动,以解决这一巨大的问题。
随后进入高端圆桌论坛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荣誉院长赵晓菊教授主持。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四川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锦峰先生,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院长)魏玉剑先生,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萌女士,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女士,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先生,中金公司研究院绿色经济研究组负责人、能源行业分析师、执行总经理陈济先生分别发表精彩观点,并展开互动讨论。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四川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锦峰先生表示,四川作为全国9个CCER交易市场之一,尽管与其他八大市场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也不在一个量级,但流动性和活跃度排在全国前列。何锦峰认为,要想把碳市场做活,更期待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加快市场行业扩容。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院长)魏玉剑先生表示,“双碳”战略提出来快三年的时间,今年感受到“双碳”压力、“双碳”意识已逐步传递到企业中去。对于企业来说建立体系不那么难,难在认真执行好,碳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制度,帮助企业提升应对“双碳”能力。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萌女士表示,在碳市场建设中,让市场释放作用至关重要,并认为要对当前的全国碳市场持包容态度,应用客观、合理角度看待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是合理的。同时还应用市场机制角度看待全国碳市场,无论扩容还是引进机构投资者,都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女士表示,全国碳市场运行不到2年,总成交额2.3亿吨,成交额108亿元。下一步,上海环交所将配合生态环境部,在行业扩容、提高碳市场质量、推动立法等方面,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先生表示,以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制度政策,上海在绿色转型方面都不足。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全面推进上海绿色转型,希望上海既能够服务好新能源、光伏、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发展,也应服务好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中金公司研究院绿色经济研究组负责人、能源行业分析师、执行总经理陈济先生认为,绿色经济推动经济复苏,可以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考量。从规模上看,目前绿色经济的投资规模已接近满足“双碳”的要求,从结构上看,新能源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的“新三样”占据主要投资比例。绿色经济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在于两方面:第一是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矛盾,第二是产业链的安全和效率矛盾。
会议下午场设业界专场、中文学术专场(《财经研究》专场)、中文学术专场(《财贸经济》专场)、中文学术专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专场)以及英文学术专场A、英文学术专场B、英文学术专场C、英文学术专场D八个平行分会场。
业界专场上半场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功润先生主持,五位来自金融机构的业界专家分别带来精彩的专题发言。
上海农商银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王粟旸先生围绕“环境与气候风险计量实践与应用——来自上海农商银行的探索”主题做专题发言,从绿色金融发展概况、碳排放测算、转型风险压力测试以及困难和建议四个角度分享了上海农商银行在践行“双碳”战略上的探索;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总行一级部)副总经理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善宁先生围绕“‘双碳’目标下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主题做专题发言,介绍了江苏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三菱日联银行可持续发展部(东京)高级经理王楠先生围绕“海外转型金融的发展与实践”主题,介绍了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在碳中和战略、转型金融和ESG领域的主要成就;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战略客户部(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周步新先生围绕“践行‘双碳’战略,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主题,分享了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业务探索和产品创新;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波先生围绕“四端发力,迎接双碳”主题,从“能源生产端—零碳人”、“能源消费端—减碳人”、“人为固碳端—捕碳人”、“金融服务端—卖碳人”四个角度分析了能源行业在“双碳”背景下正经历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挑战。
业界专场下半场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交通银行机构部副总经理帅师先生主持,五位来自ESG领域的行业分析专家分别带来精彩的专题发言。
彭博新能源财经亚太可持续发展研究主管栾栋先生围绕“全球可持续金融政策趋势及转型风险评估”主题,介绍了全球可持续金融政策的大体分类,以及气候风险披露政策的主要流程及内容;摩根资产管理中国ESG业务总监张大川先生围绕“海外可持续投资实践”主题,通过解析对可持续投资的理解,结合ESG市场的发展,展示了可持续金融在摩根资产的实践情况;易方达基金资深ESG研究员程杰女士围绕“践行责任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结合易方达基金在公募基金ESG投资的实践经验,指出未来责任投资可持续努力的方向;华宝基金高级分析师王咏青女士围绕“碳中和目标下的ESG投资”主题,以华宝基金为例,具体介绍了资管机构如何践行ESG投资;MSCI大中华区ESG市场部经理冯鹏菲先生围绕“ESG与中国战略性政策转变的联系”主题,分享了利用MSCI ESG与气候指标及工具对标中国政策目标的实践效果。
中文学术专场分别由《财经研究》编辑部主任康健先生、《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女士、《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西民女士主持,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王子昊同学、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胡晓雪同学、郑州大学商学院冯严超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博文同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洪祥骏老师、南京大学商学院柏淑嫄同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王成龙老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意翕同学、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崔志伟同学、海南大学管理学院祖楠楠同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郭纯瑜同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胡玥同学、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张金龙同学、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吴明月同学、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侯容蓉同学、浙江财经大学严华丽同学、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王巍老师及师婷婷同学、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王丹同学、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郭嘉贤同学分别宣讲了论文,论文作者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研究员秦焕梅老师、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计小青老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刘方舟老师、中金公司研究部ESG分析师金成先生分别对宣讲论文进行互动点评。
英文学术专场论文宣讲与点评开始前,布朗大学教授、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主编Oded Galor 先生,格勒诺布尔高等商学院教授、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联合主编Gazi Islam 先生,萨塞克斯大学经济学教授、Energy Economics主编Richard S.J. Tol 先生分别围绕“Overcom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Hurdles: Insights from the Journey of Humanity”、“For the Greatest Number? Quantification and Ethical Governance”、“Adhering to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to Facilita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主题带来精彩的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环节由新加坡管理大学金融学梁昊副教授主持。随后,论文宣讲与点评正式开始,英文学术专场分为“ESG and Corporate Policy”、“Carbon and Energy”、“Corporate Governance”、“CEO and Shareholder”、“Carbon Policies”、“Corporate Finance”、“Carbon and Environment”七个主题,分别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姜佳彤同学,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王玉琴研究员、朴次茅斯大学卢佳男研究员、爱丁堡大学商学院陈博洋同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刘贤达博士、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赵若然研究员、法国IESEG管理学院段廷桦助理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郝芳敏同学担任主持人,参会专家分别宣讲了论文,同时针对宣讲文章进行相互点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研讨会”是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发起召开的年度品牌研讨会,自2013年起至今已是第十一届。自2017年以来,研究院每年五月末的年度品牌会议围绕绿色金融领域举办,旨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就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及投资、气候投融资促进低碳发展、气候投融资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等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上海证券报、东方财经、浦东时报等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
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享誉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搭建起了绿色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交流平台,现场参会人数百余人,200余人次通过线上会议室参与会议活动,超过万人通过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腾讯会议直播平台实时收看会议直播,会议获得参会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通过本次会议,参会嘉宾们对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推动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共同努力,更好地践行“双碳”战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 供稿、供图:陈婕婷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3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