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沪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11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字体:[]设置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新征程上,如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说,此次“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启动和指数研究成果发布,通过凝聚多方智慧,进一步找准合作需求,合力提出对策措施,为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益探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论坛聚焦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搭建政策界、学术界和实践界的交流、合作、对话平台,推动形成合力,深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恰逢其时。“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及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作为区域实践的公共服务产品,这些成果是上海财经大学服务上海、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展现中国气派和上海标准的一次生动实践。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在线上作主题演讲,他认为,结合地区实际特别是比较优势,长三角区域可以在七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探索,体现责任与担当: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运行机制;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动形成都市圈城际间协同发展格局;完善收入分配结构与机制;构筑思想道德建设高地。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在主题演讲中提出,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准确定位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先导作用,全面构建有序分工、错位竞争及全面协作的长三角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格局。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发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协调”的主题演讲。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覃成林作了题为“以区域联动助推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的演讲。

当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更好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促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新型区域合作。

此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已连续三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量化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介绍,基于指数研究结果,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形成了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之间的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带动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