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大讲堂】屈原的人格魅力与传承价值

发布时间:2016-11-10来源:人文学院

字体:
[
]

11月9日下午,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科学·人文大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屈原的人格魅力与传承价值”专题讲座。讲座在同新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我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周建忠教授,南通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楚辞研究中心主任、范曾艺术馆馆长,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带头人。30余年来,周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楚辞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2002年)、楚辞文献语义化研究(2010年)。

讲座开始,周教授以王国维、梁启超、郭沫若等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引出屈原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介绍了我国“非物质化遗产”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端午祭”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中国端午节”与“江陵端午祭”完全等同的看法,是不准确的。并认为“中国端午节”与“江陵端午祭”完全无关的说法,是违背历史的。继而,周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前来听讲的师生们讲授了中国端午节和端午习俗、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等相关学术问题。认为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是个古老的节日。端午节所有活动原本都是为了去除消灾、避瘟驱鬼,包括招魂、驱鬼、食粽、割艾蒿、喝雄黄、赛龙舟、挂钟馗像等。屈原选择端午投江自尽,以警楚人,有其深层的文化考量和复杂心态。接下来,周教授以屈原生活的时代为背景,以生动新颖的“明星”效应之法深入剖析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最后,周教授介绍了屈原的人格范式与悲剧结局,强调了屈原精神的传承价值。

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小时,周教授博古通今,讲座内容丰富生动,引起同学们很大的兴趣,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周教授的这次讲座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屈原及端午节文化的了解,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激发了同学们走近屈原、走近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学术意义和精神价值不言而喻。

(供稿、供图:于晓晓(学)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10日)


上财要闻

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