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珏
千村调查是上海财经大学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今年主题是“中国农村创业现状调查”,希望通过对中国“千村万户”的调研,挖掘出影响中国农村创业活力的关键性因素、确定农民创业企业的成长路径,涉及21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县。目前,各定点调研小组已经完成了艰苦的实地调研工作。在几天的调研过程中,大学生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结束了这在广袤田野中生动的一课。在此精选的调查手记中,他们走访了10个乡村,了解了农村的真实面貌,在与村民们深度访谈中记录下点滴体会、感悟与思考。
云南省永善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马楠苗族彝族乡是该县的贫困乡。2016年7月我带领学生对该县3镇10村进行有关农村创业问题的调研,28日去了马楠乡的马楠村、兴隆村和桃花村。当地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项目和马楠村的高坎子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起我浓厚兴趣,这是一个专业化的股份制合作社,乡政府、村委会对合作社进行设计、指导、管理和监督,实行的是“支部+技术员+群众”模式,这与如今其他地区正在推动的“企业+金融+农户”模式不同,马楠合作社创建的理念就是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
“无灾不成年”的生态环境
马楠乡是一个高寒少数民族地区,2015年全乡人口1.68万,其中苗、彝、白、回、布依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3.6%。乡所在地兴隆社区人均纯收入只有2900元。这里最高海拔3020米,最低780米。由于地势落差大,气候立体,冷涝灾害频繁。自然灾害中不仅有暴雨、洪灾、泥石流,还有地震和冰雹。2014年4月7日永善地震,8月3日鲁甸地震,都波及到马楠,出现了很多危房。2015年马楠乡又遭到冰雹,农户种植的水果等作物全部遭殃。“无灾不成年”,乡党委副书记李力如此描述马楠的生态环境。
来到这里首先感觉的是交通不便、道路破烂。我们13人乘坐两张面包车从县城出发,先是沿245号县道在群山里盘旋,后驶入云海,柏油路的县道逐渐变成路面狭窄的乡道,满地碎石,坑坑洼洼,车子颠簸剧烈,司机告诉我们已经进入马楠了。从马楠村经过当地人称之为“12个大拐拐”后,来到兴隆村。从兴隆村到桃山村,乡道更难行走,前一晚的暴雨导致不少地方塌方,路上形成大小不等积水的坑洼。学生乘坐的面包车被陷到大水洼里,不得不下车推车,最后求助于被堵在后面的大卡车,才将面包车拉出。
这里不通网络,车子一进入马楠乡,手机就无法联网了,这对于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且喜欢随时报道所见所闻的我来说,一下子有与世隔绝之感。此外,缺水缺电。在马楠村我见到驻马楠村工作组沈李娟,7月夏季这里气温不到20度,沈李娟正患感冒。根据她的介绍,该村生存条件很差,尤其是水资源缺乏,村民使用的水通过一条水管从山上接下来。一到冬天,漫山遍野是冰凌,水龙头一开就给冻住。因为用水困难,工作队队员要洗澡只能去乡政府所在地兴隆村。此外,马楠村还有两个村民小组至今没有通电。一些贫困居民还居住在土坯房和茅草房。
“精准扶贫”为贫困户带来的希望
2013年12月中央下发文件提出“精准扶贫”。永善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把扶贫摘帽工作作为该县工作重中之重,抽调部分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扎乡村,帮助村民脱贫。
来马楠村的工作队首先帮助当地人寻找水源,据沈李娟说,现已找到新的水源,准备建立蓄水池,将水接到各家各户。此外,根据县里“易地搬迁”扶贫计划,动员居住在危房、土坯房或茅草房的村民搬迁到新宅地,并建造起统一格式的新房子。这里建造80平米房子需要10多万元,对于人均年收入低于2855元的贫困户,政府拿出6万给予建房补贴,其余的自己向银行贷款;对于非贫困户,政府补贴4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2014年永善、鲁旬地震,当地政府已经利用中央政府的拨款将乡里一半村民的危房更换,大部分村民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已经变为了抗震的砖房。目前剩下未搬进新房的是最为困难的村民,他们或者因病返贫,贷款后无法归还,或者因年纪大了,银行不给贷款。
我询问驻村工作队沈李鹃副书记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她说:“村民说无钱支付需贷款的那笔款项。不说是否借到钱,即使借到了,最后他们也无钱偿还。”她负责该乡11户村民的建房工作,其中有1户老夫妻家中有一个女儿,27岁了,患肾衰竭住院;以前女儿没病时,父亲外出打工,现在回家照顾女儿,无现金收入,而每天都在用钱,新农保不少药报不了,为此欠债一大堆。沈掰着手指和我一一诉说她负责这些需盖房的村民情况。
“对于那些贷不到款的村民,最后怎么办?”我问。“由政府统借,低息贷款,建房者先要支付利息,三年后银行返还利息。”不管怎么,根据县里的规划,2016年马楠乡必须脱贫出列,而一项最基本的指标就是所有贫困户必须离开危房,住上砖房。
从产业发展上看,马楠乡没有工业,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贫困山区要想致富,必须打破一家一户小农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走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道路。马楠村的气候不适宜水果种植,但当地适宜发展绵羊、牛、马等养殖业。马楠村将养殖业主要放在半细羊毛专业化生产上。此外,工作队也引导村民种植蔬菜和杂粮,如大白菜、土豆和荞麦;还设法发展当地民族手工业,如蜡染业。
村里的“高坎子养殖专业合作社”
还在20世纪90年代,马楠乡就开始规划当地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了,乡政府帮助马楠村申请到全国半细羊毛基地项目。其后县政府利用资金为该村每户发送3-5只绵羊,帮助每家修建羊圈。根据李力介绍,最初基地一直无法形成规模生产,这是因为当地苗族居多,村民十分贫困,这些羊或者因为主人生活拮据被卖了,或者因为好客屠宰待客了。结果上面下来验收基地时,羊看上去不少,但验收过后,羊就没剩几只了,基地建立多年没有任何发展。
2013年乡党委分析后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建设基地不行。时任乡党委鲁朝富书记提出“抱团合作,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即通过入股形式建立由普通群众组成的合作社来推动专业基地建设。为了防止羊群较多的大户侵占羊群较少的小户的利益,设定专业合作社已自愿方式组成,并且必须是普通群众。各户用自家的羊、草场入股,年终按股分配,扶贫项目资金直接入股到合作社。由此,马楠村高坎子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86户人家273人组成高坎子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草山1.8万亩,半细毛羊866只,村集体入股草山4500亩、羊25只,个人入股15只羊。与此同时,半边街、黎家沟也成立了另两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根据李力的介绍,2014年高坎子合作社建立,在其后两年里不算上政府扶植资金(还未使用),合作社经营已经创造了70万~80万元的利润,仅种植蔬菜每亩收入就达2万元。冷凉无公害蔬菜销往云南昆明、贵州贵阳、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在鼓励贫困户、普通群众组成专业合作社的同时,该乡也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种植大户实行专业化生产。在桃山村,我见到该村的花椒种植专业大户,他刚接受学生有关创业的问卷调查。据李力介绍,2015年他的花椒收入达到10万元。他的经营成功吸引了不少农户投资花椒种植业。李力对他说,最近听说有些农户为了让花椒看上去好看,采用碱水泡的做法,“这是自毁品牌的做法!希望你一定要和大家说,不能这么干,否则马楠乡的花椒品牌就给毁了。你作为花椒生产大户,一定要带好头!”该农户很严肃地听着,不断点头,承诺回去后一定会同大家说,阻止碱水泡花椒的做法。我在一旁听着他们的对话,很是感动,在这里我看到了党组织在引导农村专业户勤劳致富、监督生产质量工作上的细致。
马楠乡目前最迫切的还是要修建好道路、电路、网路和水路。目前县委、县政府已经提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四通四有”指标:通硬化公路、通电、通卫生清洁安全饮用水、通广播电视及通讯,有卫生室、有文化活动场所、有小超市、有学校。
我认为,未来马楠乡除了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外,还可发展水果、林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此外,打造乡村旅游、民族村落、蜡染刺绣、芦笙歌舞等品牌,发展旅游服务业,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当地特产的生产与加工、民俗文化的整理与研究、艺术长廊与会展业的开发等。马楠乡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是苗族和彝族,苗族有花山节(6月),彝族有火把节(8月)。目前马楠乡正在利用该地的民族风俗、自然风景,发展旅游业。2016年马楠的花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花山节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楠也已经成为省级苗族芦笙舞之乡。
毫无疑问,马楠专业合作社模式正在走出一条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路,该模式崇倡的共同致富理念正在为更多的村、乡村民们接受,马楠乡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扶贫创新工作和措施也在慢慢地改变当地贫困面貌,让我们看到民族地区赶上全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希望。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