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忠诚干净、担当有为 ——“书记双师课堂”持续推进

发布时间:2024-06-08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
[
]

为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海财经大学以本学期“书记双师课堂”为抓手,以“迎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为主题,深化思政课教学内涵建设。本周,常务副校长徐飞、副校长姚玲珍、校长助理刘庆生、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国良分别走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双师同堂,共同授课。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6月6日上午,在第二教学楼401教室里,常务副校长徐飞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津润老师共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上课伊始,马津润老师首先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个问题引出课程主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成功,归根到底在于我们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都紧紧的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牢牢守住我们在实践探索中的底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后,徐飞老师进一步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层次内涵。徐老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内容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改革实践中,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政党”,坚持同一切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势力作坚决斗争,不断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中的探索之所以取得不断丰硕的成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是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本次课堂教学不仅让同学们对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中不断探索成功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提高了财大学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理认知。

学生感言:

在这次精彩纷呈的双师课堂上,我们有幸聆听了徐飞常务副校长与马津润老师联袂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他们深入剖析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因素,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及马克思主义实践力量的理解。

马老师巧妙地将革命题材电视剧融入教学,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政党的理解。徐飞校长则在课程尾声,从伦理、法理、道理等多角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之道,论证了其实践有效性。最为珍贵的是,徐校长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提问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不断追问“为什么”,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背后的哲学精髓。这次课堂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思想的启迪,让我们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不仅是掌握理论,更是培养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石泽林

马津润老师通过电视剧《追风者》讲述那个年代青年觉醒的故事,引出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随后,马老师讲述建国后的八项新政和改革开放后的四项改革,指出坚持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取得重大胜利的法宝。接下来,徐老师让我们对人民政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徐飞校长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回顾,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在革命实践中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才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徐飞老师精妙的总结,更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风雨中同舟共济,完全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执政,使得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克服艰难阻碍不断走上新的台阶。二位老师的相互配合,让我们对此次主题印象更为深刻,开拓了我们的认知,令我们收获良多。

——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陈袁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动教育现代化

6月6日下午,副校长姚玲珍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孟雯老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上,聚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上财教育实践,为同学们带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师课堂。

姚校长首先以两个问题导入,第一个问题问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三个月以上的出国交流或访学经历,以及是否有想要出国交流的意愿。第二个问题问各位同学毕业之后的工作志向,以及是否有走出国门工作的打算。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姚校长指出,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参与和塑造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针对我国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战略需要,姚校长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在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上的教育改革实践经验,该项目以“聚焦财经·交叉复合·跨界协同”为主要创新,项目基于我校学科优势与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财经规则,具备出色外语能力,善于跨文化沟通交流,能胜任在国际组织从事金融、商务、会计和法律工作的高端专业人才,并探索全球经济治理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她最后勉励大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培育广博的国际视野,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随后,张孟雯老师讲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依赖于教育、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协同和战略支撑,在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制胜法宝,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

学生感言:

姚校长由我国的“教育强国”战略引入,强调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然后姚校长依次展开叙述,突出展示了2015年以来学校通过“1234”新模式和“5I”理念,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的创新,这让我看到了学校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重视力度。今天这堂课虽然很短,但是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位上财学子,我定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级金融学专业潘誉文

姚校长指出,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领域能力的优秀人才尤为关键和迫切。姚校长指出我校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项目旨在为上财学子提供更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机会,培养上财学子跨界协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此外,该项目还致力于构建国际化的实习平台,使我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深入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我校针对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所开展的课程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国际化的浪潮不可阻挡,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校优秀学习资源的利用,培养宽广的国际视野,为全球治理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2级经济统计学专业谢梓丹

在双师课堂上,姚校长以关于国际交流的问题作为引入,开启了关于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介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持。而在当今日益开放的世界环境下,我国的国家战略更要求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对国际组织的人才输送。作为一名本科生,我很庆幸能在读研之前了解到学校为我们打造的这样一个完备的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平台,能让我们在保有中国情怀的同时,拓宽国际视野;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为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贡献力量。

——2022级金融学专业李杭晏

聚焦“三中全会”,回顾建国以来中国的改革历程

6月6日下午,校长助理刘庆生走进科研实验大楼B115教室,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灵玢老师共同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上课伊始,李灵玢老师就“三中全会”的内容、召开的目的、自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进行逐一介绍,并展示了三中全会对同学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随后,刘庆生老师接过话筒,从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这一问题着手,梳理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事实上沿着农村——城市、探索——发展、单一——全面、浅水——深水这四条线索展开。“三中全会”的召开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实事求是”的改革理念。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和参与者,都是时代巨变的记录人和创造者,只有把握好时代脉搏,将个人的发展境遇紧密汇入国家的前途命运之中,才能更好地规划和把握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最后,刘庆生老师殷切叮嘱同学要利用好大学四年光阴,不焦虑、不躺平,正确认识世界,健全人格,茁壮成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新的进步。

学生感言:

通过“双师课堂”,我能够同时聆听两位不同背景、风格的老师讲授,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不同的讲解风格和观点碰撞激发了我的思考,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双师课堂”是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课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23大数据2班刘霁乐

刘老师讲课不依托于课件,也并不单调,以讲自己故事的方式诠释了三中全会解决的是人民群众当下最当紧的事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会议”。我开始对哪些原来并不感兴趣的党的原则、方针、战略萌发好奇,我开始意识到,政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3大数据2班邵明腾

“双师”课堂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就像一场精彩绝伦的交响乐,两位老师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主讲,一个辅讲,承前启后,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两位老师各自擅长的领域,又让学生们能在课堂上享受到更加丰富、立体的知识体验。

——23大数据肖阳杨

李老师先简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性内容,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梳理了1978年以来的三中全会的议程逻辑与发展历程,纠正了我们的常见错误认知。然后刘老师从一个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三中全会,给了我们对三中全会更加深入的认知,此外结合自身生活经历,阐述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后由三中全会延伸到个人未来发展角度,为我们人生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总而言之,双师课堂让我收益匪浅,希望未来增设更多类似课程!

——23大数据程家乐

在改革中做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党的青年生力军

6月3日上午,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国良走进武东路T5教室,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时”为主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符豪老师一起,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适逢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符豪老师以此切入,讲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所做的努力:毛泽东同志找到民主这条道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新时代以来,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个答案,以反腐败进行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反腐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最新修订执行,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更严密的制度保障,也为作为财经学子的同学们了解管党治党最新要求提供了窗口。

随后,周国良老师从四个方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最新要求作出了阐释和讲解,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同学们进入财经相关行业工作,要严于律己,始终强化风险意识,严守财经纪律、廉洁纪律,这就需要我们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学深悟透。要敬畏规律、敬畏制度。制度不仅告诉大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告诉大家怎么做、如何更有效地做事。党纪学习的重要意义就是以制度建设帮助年轻党员成长,帮助大家防控风险,成长为祖国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绝大多数同学可能在10-20年之后会成为金融企业、国有企业或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因此必须对我们党的建设基本理论和实践有最深入的了解,对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鲜明的党建主题有深刻的认识,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在社会实践中更好为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提问环节,22国际金融1班(中外)薛雨禾同学向周老师发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存在复杂性,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改革创新也会触及“灰色地带”,我们该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的问题?周老师充分肯定了薛同学对问题的敏锐思考后,并表示,大家要把牢底线,一定不能在工作中牵涉个人利益,干事创业是首要任务,必须以专业的判断引领工作导向,在有权力时不要有利益观念,更应谨言慎行;要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学习,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课程结尾,周国良老师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一批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上财学子一定也会成为这支队伍中重要的生力军。历史的重任就在各位的肩头,只有树立远大理想,秉持理想、信念、初心不断成长,才能成为值得党和国家信任、不负党和人民期望的财经栋梁人才! 

学生感言:

这次“书记双师课堂”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充实、富有启发性。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原本就精彩纷呈的习概课程中,使之更加熠熠生辉。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我们作为青年学子,应当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深入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将党的宗旨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衷心期盼“双师课堂”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上财持续发扬光大,为更多学子带来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

——22经济法2班窦泰然

周国良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我党从严治党事业的同时,不忘向我们提供宝贵的人生意见。要了解外部世界、要学会控制风险、要自立自律,作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使我受益良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同学提问环节。在谈到人情与从严治党时,周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和入党誓词向我们诠释了何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令人振奋。

——22国际金融法张君帅

周老师从中纪委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纪学习教育、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及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等几个方面诠释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教导我们以合规为先,在任何情况下坚决杜绝一切利益瓜葛。作为财经学子,在未来从业生涯中要坚定不移跟党走,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弘扬金融清风正气,本次全面从严治党的教育学习对我启发良多。

——22国际金融1班(中外)薛雨禾

(供稿:马津润、张孟雯、李灵玢、符豪  供图:李京烁、依子贺、谢雅靖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4年6月8日)


上财要闻

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