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记者陈爱平、周蕊)在6-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美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以及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中外学者建言应对老龄化社会公共治理挑战。
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介绍,中国的医疗、养老、康复等等机构都是相对碎片化的,没有形成连续的、整合式的、分级诊疗式的,急慢分治的体系,我们正处在改革重构的过程中,关于医养结合,国务院的相关部委正在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推动医养结合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介绍,根据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结果,总体来看,农村老人对于人生态度大多积极正面。其中,农村老人医疗护理有待进一步改善;但农村老人收入渠道多样,经济基础却不稳固。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教授介绍,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采取各方面积极应对的措施。最根本的变化也反映在养老服务国家采取的策略,即政府从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直接兴办养老机构、转变到购买服务这样的角色。从原来的由政府全面来负责转向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来开展,但是政府加强在养老服务的政策和监督方面的职责。
上海老年学会会长左学金建议,应加强强制性个人账户的管理运作,让专业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来运作,同时要推动资源型养老金的发展,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
在境外业内人士看来,美国等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会的美国专家学者介绍,美国人口变化对家人、经济和政府带来深远的影响,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安全感。以往美国退休协会主要关注于65岁以上的人,但现在这个年龄正在提前,现在更致力于改善50岁以上人口的福利。而中国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所以中国和美国应该共同合作应对老龄化社会公共治理的问题。
他们认为,美国的医疗体系并不健全,全国转诊的区域以及质量的差异性也带来了人们满意度的差异。参照美国的经验,因此,需要更多协调的医疗服务,要改善病人的体验,要改善人群的健康,要降低人均的医疗费用,并用统一综合的解决方案控制成本。
他们认为,各个国家都面临不同的挑战,希望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保险部门共同来解决长期保险带来的挑战,前期的基础设施应该提供一些基本的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