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满堂、老有所养”、“与子女同住”是大多数中国农村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当城市化加速了传统农村社会的解体,当那些进城打拼的儿女们有意或无力地放弃了孝道,“养儿防老”成了留守老人们的奢望。
夏格庄镇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约3万,7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0%,这些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其中一半左右的老人月生活费不足300元。79岁的王春娥老人是夏格庄镇一村的村民,每天她都会到村中心广场转转,看看村里的养老院什么时候建成,已经独自生活两年的王春娥,是第一个报名要求入住养老院的老人。
夏格庄镇一村老人 王春娥 79岁身体也不好,也不愿意做饭了,一个人吃不大一点儿东西,不值得做,我特愿意去养老院。
像王春娥这样的留守老人在中国农村很多。上海财经大学调查并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近四成老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王春娥患糖尿病多年,不愿拖累生活拮据的子女,早上做一顿饭凑合吃一整天,晚上常枯坐着盼天明,幸福的老年生活对她来说是个奢望。
夏格庄镇一村老人 王春娥 儿子闺女都上班,人家谁来家伺候我?
(那您还有地吗?)
有地,二亩地,交出去,给黄杜维,种个菜,打粮,养个羊,养个猪,好给咱老人吃。
王春娥老人所说的“把地交出去”,其实是将土地流转到企业家黄杜维投资组建的养老合作社,合作社用土地流转产生的效益,供养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入住养老院。
夏格庄镇一村村民 企业家 黄杜维
现在当前农民的确难,有的老人他是孤寡老人,自己在家。吃的,去哪都是问题,所以当前必须要走这一步了,你像城里有以房养老、有保障、有工资。那么农民什么也没有,就这点土地,所以得流转过去,走这合作社这个原则。 黄杜维是土生土长的夏格庄镇村民,年轻时外出打工闯市场,赚到钱后想为家乡做点贡献。王春娥等老人将要入住的养老院就是黄杜维投资的,养老院共3层拥有60个床位,两个人一个房间,每个房间30平方米,每个房间内配有卫生间和淋浴设施,马上装修完成。
黄杜维介绍,夏格庄镇人均土地只有2亩,他与老人及其子女签约,将老人的耕地交给了村里,养老合作社兑换的是村里的机动地,将机动地连片,用于盖大棚,搞养殖等经营,所有的收入用于补偿养老院的开销。 夏格庄镇一村老人 王春娥我种那干什么?我又吃不了,我又不能干了,我就给他行了。
《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超过68.4%的中国农村老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资助,其次是新农保和土地收入。而一旦老人失去耕种能力,子女供养又缺乏稳定性时,用以地养老方式是一种新的探索。据介绍,夏格庄镇养老院目前正在进行登记和签约阶段,老人将在10月份正式入住。 新华社记者胡晓梦、李逾男、张颖、陈灏、张文山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