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带来《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报告显示:四成多的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同住。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在各地区农村老人持不喜欢态度的比例中,东部是69.5%,中部是68.1%,西部是64%,东北部是67.6%。(6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原因是多样的,也较复杂,除了生活不习惯,没有亲友熟人说话,与城里工作的子女有代沟等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城市生活费用过高,城里处处要钱,农村老人收入来源少或没有收入来源,囊中羞涩,而他们又不愿意加重收入不高、在城里打工子女的经济负担。经济原因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不应当忽视。报告中提到: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的劳作,比如,在田里干活或者其他劳作,几乎所有的老人仍然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这是耐人寻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实际上是无奈的选择。与其说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倒不如说是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难以进城养老,这更确切。
既然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难以进城养老,这些农村老人就只能在农村养老,数量可不少啊!毋庸讳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差强人意,短板突出,社会医疗保障水平太低,尤其不能满足老人看病需要,而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之城市老人更差,更令人担忧。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人们正变得更老,用不了多久,他们将会很快干不动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了,有不少农村“空巢”老人担心死后无人知晓。需要正视的是:有的农村老人看不起病,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又不想“拖累儿女”,用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想想这些,我们不应当拿出只争朝夕的劲头来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吗?要多措并举,提高并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最根本的是地方政府要舍得为农村老人养老在资金上兜底,切实解决好农村老人养老的经济保障问题,绝不能让农村老人成为弃儿,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