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变局、谋划大局、开辟新局

发布时间:2021-04-13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
[
]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东升西降”。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变,国际秩序面临深刻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强调要勇于善于在严峻的挑战中把握重大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方法论指导意义的论断。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十分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变局到新局演绎的三种逻辑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的逻辑来看从变局到新局的演绎,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战略决断,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概括。

  1、历史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争一次又一次都归于失败,近代中国面临的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当时各个社会集团的大局谋划来说,始终都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难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希望,中国真正有了应对变局而谋划大局、开辟新局的可靠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奋进中,有过三次重要转折: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阶段,遵义会议是其中标志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应对反“围剿”失败、长征前期损失惨重的变局,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真正“成年”,开始独立自主地谋划中国革命的大局;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其中标志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应对前期艰辛探索的经验教训、回应全国人民对“拨乱反正”的迫切愿望,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科学系统地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三是在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十九大是其中标志性的转折,大会宣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科学判断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随后,我们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科学判断国内和国际形势,是新时代科学谋划大局、有力开拓新局的逻辑起点。

  2、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革命实践中勇敢应对挑战、转危为安,在变局中不断实现目标、完成既有任务,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既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进程的理论概括,更是实现从变局到新局伟大转折的实践逻辑。

  遵义会议集中地解决了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和军事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一次重要实践,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集中回应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呼声,确定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工作重心,改革开放成为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十九大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方略,在应对变局中谋划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终于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继而标定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史上的这三次重要会议都是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抓住了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最重大的实践问题作出判断。

  3、理论逻辑

  百年党史中,伴随着三次实践飞跃是三次伟大的思想理论飞跃,相继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找准我国在全球的定位,由此制定方针政策,确立治国理政总目标和阶段总任务,彰显了不断拓展、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在矛盾斗争中最终走向“世界历史”、走向“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过程。从毛泽东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到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再到习近平提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其中的大逻辑便是要真正认清实际,把握好从变局到新局的思想智慧。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我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反思、反省和反观,并用完整的理论形态加以概括,为应对变局、把握大局、开辟新局提供了理论储备。变局孕育重大转折,此刻尤其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先进的理论要掌握群众方能化成现实的力量,更好统筹大局。

  如何把握好重大转折的契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格局变化深刻复杂,要变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良机,就必须从目标定位、价值取向、情感纽带、利益关系着手,以此把握好重大转折的契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化危为机,只有这样才能在伟大的转折中再创辉煌。

  1、发挥好目标定位的指南针作用

  面对逆全球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需要发挥好目标定位的指南针作用。在大变局中,我们党看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既有到2050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又有到2035的中期目标,还有当下的“十四五”规划。有了坚定的目标,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应对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下好先手棋,做足功课。同时,全国上下更需要团结一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提升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应对困难,完成“十四五”规划、2035中期目标以及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变局关键期。我们要明确前进方向,既不走老路和回头路,也不走歪路和邪路,而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2、发挥好价值取向的定海神针作用

  实现从变局到新局的伟大转折,离不开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共同理想,必须发挥好价值取向凝心聚气的定海神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大变局这一科学论断,既是一个事实判断,也是一个价值判断。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主动驾驭动局、乱局和变局的担当意识,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所面临的世界大变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立有变局就需要有大作为的意识,在变局中抓住百年未有之机遇。发挥好价值取向凝心聚气的定海神针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有机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聚合力。稳定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定海神针,尤其是面对变局时要做到心中有大局,就需要深厚的价值追求,要有让“小我”变成“大我”的境界,最终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3、发挥好情感纽带的黏合剂作用

  从变局、大局到新局,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为此要构筑与维护牢固的民族情感纽带,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应对变局的凝聚力。一是在变局的形势下,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情感纽带所特有的功能,通过情感认同有效提升民族、国家、社会与文化认同感,实现个人与民族、国家的整合与统一;二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所形成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抗击危机、风险和挑战的法宝。当处于危难之时,同胞的情感就会产生共鸣,最终爆发出巨大能量,使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共渡难关;三是中华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尤其需要厚植爱国情怀,汇聚推动建设和发展的磅礴伟力。

  4、构筑好利益关系的防护堤作用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激起人们更深的利益诉求。要让更多的利益诉求释放正能量,使其推动社会财富的极大创造。为此,要处理好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使社会各阶层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能相互理解,同心协力。此外,我国经济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其中既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又要均衡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其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章忠民 张书敏 分别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地研究员、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财要闻

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