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政策”媒体互动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08-09来源:科研处字体:[]设置

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备受瞩目的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揭开面纱。为了更好地宣传与解读这项新政策,8月8日下午,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办了“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政策”媒体互动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与媒体记者齐聚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进行交流与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校科研处处长靳玉英教授主持。首先,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并从新片区方案的顶层设计、定位、立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解读。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郑春荣教授,就决策咨询、课题立项、媒体采访、教书育人等方面介绍了协同创新中心自成立六年来的运行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在交流发言环节,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教授首先围绕自贸区新片区的定位、功能、面积、四大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解读,指出临港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特征,分析了未来临港新片区的影响和带动效应,并结合国际经贸规则,提出临港新片区的发展任务。

 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重点分析了此次新政中的税收政策。他指出,总的来讲,和以往的自贸区税收政策相比,临港新片区有了较大的突破,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有针对现代先进制造业的,有的是对自由贸易的,有的是对航运的,有的是对跨境人才的;针对各种新业态和发展的新形势,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谈儒勇副教授就自贸区的管理体制如何与行政区、经济特区的管理进行统一与协调提出看法,并结合当前的金融形势,分析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在强制监管的同时,推进跨境金融服务发展,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典范副教授提出,新片区的产业基础较好,要注重发展开放型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其区位条件,打开产业发展的空间。在新片区的发展中,要顺应新的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并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以形成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等来提升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校科研处处长靳玉英教授指出,在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浪潮下,本次新政策非常务实,讲求实效,并强调了以产业为基础,预计政策将带来明显的效果。对于临港新一轮发展,靳教授提出,可以围绕如何促进转口贸易、促进数字贸易以及促进离岸贸易等三个维度展开。

 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指出,从六年前上海启动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自贸区都非常强调可复制可推广,但此次临港新片区的方案中说的非常明确,是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开放要求高,以及在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新政强调了差异化的发展。他还具体分析了本次新政的法治亮点,例如参照经济特区的管理、加大赋权力度、支持新片区加强国际商事纠纷审判、引进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等。

 两个多小时的研讨会气氛活跃,交流讨论热烈。经过专家们的解读与交流,与会者加深了对新政的了解,对新片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本次研讨会创新性地采取媒体互动研讨的方式,请来自财税、金融、世界经济、法学以及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专家们与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以问题为导向,在学者与媒体之间搭建了桥梁,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解放日报、文汇报、第一财经、新民晚报、广州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青年报等18家媒体的20多位记者,通过媒体向社会传递学者见解,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宣传效果。

(供稿:王凤婷 供图:查建国、王凤婷 编审:任斌 收稿日期:2019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