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关

发布时间:2019-02-26来源:解放日报字体:[]设置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促进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等的金融支持。作为科技创新的活跃微观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也面临“企业融资难、银行不敢贷”的情况。如何构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征信,通过有效挖掘企业信用信息、揭示企业信用能力来助力企业融资,成为下一阶段有待解决的问题。

信用拓展与信用替代

在金融体系中,征信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征信活动通过降低信息成本、降低信贷资金风险,从而提升授信机构的贷款意愿,提高企业信贷可得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兼具科技型与中小型企业的特性,生命周期不稳定、风险价值波动大,还存在缺乏抵押物、目标短期化等问题,通常面临更为严峻的融资约束。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性,需要积极转变融资征信思路,以信用拓展和信用替代方式来对接特质性需求。例如,以企业主个人信用、企业的集体信用拓展企业信用。由于企业的科技属性突出,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专业性强、难度大,在探索建立适合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同时,建议通过政府对企业的资质认定、(隐性)担保等,侧面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信息。

在征信领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颠覆传统征信理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征信乃至其他专业化、特定细分领域活动的征信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海量留痕信息的甄别、分析和整合,从而保障信用拓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软信息硬化,建立起企业信用能力新的展示渠道。

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缺乏常规的财务数据等硬信息,而企业主及核心管理团队的能力、人品、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等软信息又难以被量化、标准化,加上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等情况,对传统金融服务的风险防控形成极大挑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来源结构,让企业、个人在互联网上以图片、文本、视频等各种格式存在,从而积累了海量的新形式数据。

例如,反映社会关系、群体偏好的社会测量数据,反映个人心理状态、个性和思维过程的心理测量数据,利用人脸、虹膜、指纹等方式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数据,以及反映个人地理位置、空间社会特性的地理空间数据等。这些数据能够用以预测行为人的决策,在融资过程中还能进一步提高违约预测的准确度。

事实上,当软信息纳入征信信息这一做法在技术上变得可行时,不仅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的需要,也将成为转变传统征信理念的杠杆,逐渐改变征信行业的业态,并据此开发出更为灵活、更专业化的征信服务。

更好发挥市场化征信力量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征信发展,归根结底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化征信力量。

从征信行业整体来看,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且银行业集中度较高,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信息共享的动力不足。这将弱化信用信息共享对整体信贷表现的正向效应,因此尤为需要发挥市场主观能动性,以引导民营征信机构发展、优化征信的作用效果。

实证研究显示,间接融资占比高、银行业集中度高不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也不利于征信作用的发挥。而提高市场(民营)征信机构占比,有利于抑制不良贷款率、促进贷款规模。同时,民营征信机构往往能够覆盖公共征信机构不能涉及的人群,能够弥补公共征信机构在数据更新频率、数据搜集维度、征信产品创新等环节的不足。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征信角度来看,市场主体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方面更为灵活、效率更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为民营征信机构提供了更广的信用信息来源、更加多样的信息处理手段。在政府主导的企业征信基础上,需要让市场征信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信用经济、普惠金融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市场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迅速扩张,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元化。然而,持牌的个人征信机构目前仅百行征信一家,显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百行征信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参股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拥有数据的征信公司或金融机构报送数据的意愿不强,百行征信面临信息共享激励不足等问题。同时,因部分参股机构隶属的集团拥有贷款业务,也对百行征信的独立性及个人隐私保护造成影响。

结合市场化征信发展的需求和发展现状,一个基本原则是:既需尊重市场规律,通过有限度、有节奏地放开征信市场准入,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提高征信市场的活跃度与竞争度,也要利用市场化征信机构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征信产品和服务的优化与创新,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征信,并鼓励机构之间进行差异化发展,以推动形成完备、专业细分的征信体系。同时,有必要鼓励地方性征信机构和大型征信机构合作,发挥二者在信息征集效率与信用分析能力上的比较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 徐晓萍、刘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