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16)| 85后青年的农村创业路

发布时间:2016-10-24来源:上海观察字体:[]设置

千村调查是上海财经大学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今年主题是“中国农村创业现状调查”,希望通过对中国“千村万户”的调研,挖掘出影响中国农村创业活力的关键性因素、确定农民创业企业的成长路径,涉及21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县。目前,各定点调研小组已经完成了艰苦的实地调研工作。在几天的调研过程中,大学生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结束了这在广袤田野中生动的一课。在此精选的一系列调查手记中,他们共走访了10个乡村,了解了农村的真实面貌,在与村民们深度访谈中记录下点滴体会、感悟与思考。

八月,阳光灼灼,山东德州乐陵周边的农田,郁郁葱葱,一片繁盛。在冯晨老师的带领下,上海财经大学师生一行11人来到这里,开展“农村创业状况调查”。

    8月15日下午,调查小队来到乐陵杨安镇堤北董村。在这里,我们采访到了经营调料品批发的张博。张博今年27岁,在众多受访的农村创业者中,可谓是 “小鲜肉”一枚。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85后”青年独特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热血澎湃

    2012年8月,张博踏上创业之路。在此之前,他大专毕业,曾在国企监管部门工作了半年多的时间。谈及辞职创业的原因,张博微微一笑:“太过于稳定了,少了很多激情。”于是,怀着满腔热血,张博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创业初期,父母亲朋为他提供了很多资金上的支持,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充盈的热情,张博在摸索中起步,一点点通过各项审批、建立销售渠道,使得批发点的经营逐渐步入正轨。

励精图治,站稳脚跟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博的生意站稳了脚跟,不仅在杨安镇有很多客户,更在德州市外的省内其他地区开拓了市场。据张博描述,自己对外批发的调味品质量上乘,受到顾客的极大好评。销售额也从最初的一年2、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万,可谓是实现了质的飞跃。说起自己创业成功的经验,张博表现得十分谦虚。他坦言,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事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他自身做事踏实可靠,善于与人沟通,与很多客户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才能取得如今不错的成绩。

面向未来,阻力重重

    虽然现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是,面对未来的发展形势,张博表示不容乐观。首先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张博所在的杨安镇被誉为“中国调味品第一镇”,调料产业极为繁荣,从事调料品加工和批发的商家逐年增多。而且各商家的产品差异并不明显,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近年来的利润率不断走低。为应对这样的形势,张博一方面想要拓宽销路,另一方面试图扩大经营规模。前者实现起来相对容易。张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人际圈子,吸引客户的注意。他的微信联系人已达四百多个,采访过程中还不断接到客户打来寻求合作的电话。然而,在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资金的不足却成了张博的一个难题。亲戚朋友的赞助毕竟有限,申请创业贷款也存在条件要求高、审批难的问题。解决资金上的困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成了张博的目前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综观张博的创业之路,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一是青年人农村创业的优势。根据采访结果来看,农村创业者以中年人居多,像张博这样的青年人占少数。然而,青年人往往思维活跃,对市场的变化感知敏锐,擅长利用互联网建立起复杂的人际网络,在农村创业应该说是大有可为。在人们争相盲目涌入“北上广”的今天,我们何不转换思维,提倡和鼓励当代青年发挥自身优势,到农村大胆创业呢?

    另一方面,农村创业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不仅要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张博一类的创业者更好地解决资金上的困境;更要加强方向上的引导,优化服务,推进转型,使得创业者们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从自身方面切实提高竞争实力。

    结束采访后,一行人乘车返回。公路旁,万亩的枣树已经结满了青色的小枣,远远望去,煞是喜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响亮号召下,农村创业就像那树上的枣子,生机盎然,静待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