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5)|甘肃手记:农民创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发布时间:2016-10-24来源:上海观察字体:[]设置

千村调查是上海财经大学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今年主题是“中国农村创业现状调查”,希望通过对中国“千村万户”的调研,挖掘出影响中国农村创业活力的关键性因素、确定农民创业企业的成长路径,涉及21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县。目前,各定点调研小组已经完成了艰苦的实地调研工作。在几天的调研过程中,大学生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结束了这在广袤田野中生动的一课。在此精选的一系列调查手记中,他们共走访了10个乡村,了解了农村的真实面貌,在与村民们深度访谈中记录下点滴体会、感悟与思考。

2016年7月24至26日,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静带领千村小分队一行,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开展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返乡之旅”。

阔别二十载,女博导重回故乡

通过路上跟董老师的交谈,我得知,原来古浪县是她阔别已久的故乡,20岁之前几乎每年都要在这里呆一两个月,疲倦于大城市的喧嚣和吵闹后,每次回到老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放松。转眼参加工作后已经将近20年没有回过老家了,记忆中的古浪县背靠大山、民风淳朴,虽然不富裕,但是也其乐融融,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是自然风光独好,也是一步一风景,盛夏时节的“避暑胜地”呢!

小分队从博士到本科生的十六名队员在7月24日集结完毕,其中八成都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他们基本上都是怀着“故乡情结”选择来到古浪县。在一次团队会议时,来自宁夏的王莹同学说:“我一直觉得西部农村没什么出色的创业活动,这次机会难得,我要好好了解学习一下!” “是呀,而且古浪县的农村创业活动能从很大程度上代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活动。”硕博连读生赵策说道。队长汪立对大家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供我们了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风盛行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的真实面貌,这里的农村创业活动跟我们认识的创业活动肯定有很大的差异,从形式、规模、数量等各方面都与南方农村创业活动不一样,这次我们就是要通过走村入户、实地访谈来探索这种不一样,并把这种差异清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董老师一直强调:我们不能光想“千村调查”能为我们带来些什么,更要想想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能够给当地带来什么?是促进村民的思想转变?还是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的困惑?抑或是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创业资源和知识?作为财大的创业导师,董老师在创业、创新方面知识深厚、经验丰富。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在古浪县办一场创业座谈会,邀请古浪县有志于创业以及对创业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加。讲座结束后,则是更加精彩的座谈,一部分创业者和大学生村官主动留下来想要跟我们交流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对我说:“我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开过网店,想着自己创业,但是家里都不支持,他们认为创业的风险太高了,于是毕业后我选择了西部志愿者计划,下到基层工作,这样至少我的生活和工作是平稳的,比较符合家里的期望。”一名养鸡场老板拉着董老师用古浪话说:“董教授,我是养鸡的,啥时候你到我的养鸡场参观一下,我们搞养殖的大户,啥都不怕,就怕瘟疫,瘟疫要是处理的不及时,我们的损失可就大啦!”听到熟悉的乡音,董老师也不由自主的说起了古浪话,跟养殖大户热情的交流起来。一名村民说道:“以前我一直觉得创业是个很神奇的东西,离我应该非常遥远,但是今天听了讲座才知道,创业不一定非要弄出个完全不一样的新东西,对于农民来讲开个小店,搞个承包原来都算创业,我媳妇在家开网店卖土特产也算创业呀!”

创业座谈会后,我们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创业活动有了相对深入的理解,虽然近些年创业之风盛行,但是从思想上,这里的人们还是偏爱较为稳定的政府、学校工作,对高风险的创业活动持抵触的态度;从认识上,大家对创业理解不完全正确,理解的偏差让人们总认为创业是个非常神秘而且不接地气的活动,仅仅是流行于口号却不能落到实处的东西;从创业形式上,我们通过交谈得知,这里的创业形式非常单一,以大户种养殖为主,女性创业停留在经营家庭小店,开网店的形式上。带着这样的基本理解,我们开始了第二天的正式调研。

永丰滩镇——传统农业地区的原始创业

调研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距离古浪县城大约三十多公里的永丰滩镇,跟古浪县其他乡镇相比,由于村庄建设时间较久,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永丰滩镇算是古浪县最富裕的乡镇,乡镇收入主要靠农业种养殖,所有创业活动也是围绕农业开展的。在永丰滩镇政府,我们对五个村庄的村长、创业者、普通村民都进行了集中访谈,主要见识了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创业者,第一类是联合村里搞承包的种养殖大户,另一类是利用农业资源开办小微企业的老板。

种养殖大户在永丰滩镇不少,他们大规模种植土豆、枣、玉米,抑或养牛羊牲畜,由于种养殖大户的工作是在村民的和村干部的支持下进行的,遇到的困难基本不会那么棘手,解决的方式也多样化一些。一般来说,由于国家对农业活动的支持,他们不会遇到行政审批这些繁杂的手续问题,也极少跟工商、税务打交道,能遇到的问题一类是农产品滞销,另一类是自然灾害和瘟疫。一位养羊大户告诉我:“2013年那年我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一批羊生病了,为了避免更多的羊染病,只能忍痛割爱杀了那批病羊,不然我的损失可能更大。”另一位种植土豆的大户说:“在刚开始搞种植的时候,也面临资金问题,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通过银行贷款还有一些政策补助很快就解决了,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是自然条件要好,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能种出东西,另外就是能卖出去,这样一年到头辛苦就不会白费”。由于种养殖大户能够带动整个村的经济发展,所以他们的自我能动性都非常高,自豪感也很强,一位种枣大户面带自豪地对我说:“我们种的枣地被评为了党员示范林呢!”

相比之下,自己干的小老板显得更有苦衷,他们往往尝试过很多创业项目,但是都由于市场行情低迷,无法正确的预计市场需求导致投入无法按时收回最终不了了之。一位做爆米花生意的创业者告诉我,他的公司由他和另外五名临时工组成,最棘手的就是和上下游的关系问题,最怕上游供应商突然不供了,或者是下游收购者突然不买了。这位创业者平日里为维系上下游链条奔走,还要学习新技术,管理几名员工导致他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即便是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面对企业各种问题,他仍然表现出深深的无力感。

访谈结束后,我们受邀来到了永丰滩镇的规模养牛场进行参观,千村队员们都是第一次参观养牛场,既好奇又兴奋。进入养殖场的第一道大门后,我们首先要消毒房接受全身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入养殖场。红灯亮,身后像花洒一样的装置喷出凉丝丝的雾气,洒在手臂上、脖子上,好奇的队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分钟后,消毒结束,我们就可以进入养殖场跟牛儿近距离接触了!

进入养殖厂房,第一感觉是整齐划一,诺大的厂房窗明几净,右侧一排牛儿原本安静的吃着草,突然看见一群陌生人进来有点不知所措,都抬起头望着我们。牛儿的耳朵上有统一的标牌,上面记录了每只牛的编号,方便管理。队员们看到可爱的牛儿都忍不住上前合影,胆大的牛还主动凑过去,摆起了造型。负责人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厂房在养殖区里还有好多。在这里,我们不仅见识了牛儿的标准、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可爱的牛儿也让我们收获了快乐,为“千村之旅”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靖镇——移民乡镇“三个转型”下,创业风催生打工热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距离古浪县城近50公里的西靖镇,西靖镇南面背靠大山,北面与沙漠接壤,地理条件和环境资源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乡镇的发展。跟前一天的永丰滩镇相比,西靖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值得一提的是,西靖镇属于新建的移民乡镇,2012年,政府在西靖镇统一建立住房,修建道路,通水、电、光纤等,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后将南部山中的村庄和北部沙漠的村庄中的村民统一安排至此,结束了大山中的村民山大沟深,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雨雪天道路泥泞,大雪封山出门难上加难的日子。

搬迁之后,村民的生活条件便利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同时,新思想也逐渐进入村民的脑海,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走出村庄,或过上一种不同于父辈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居民的迁出,原本山区恢复了自然生态环境,北部的沙漠在政府的治理下发生好转,自然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生活环境的改变、思想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催生了创业活动,不少村民意识到可以通过创业来改变生活状态,但是,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得创业活动出现了重重阻碍,有村民诉苦道:“之前也想过创业,也做过,搞大户承包吧?自然条件不好,没水,土地就不好收成少,也搞过运输,卖东西,但是老感觉需求不足,年轻人是消费的群体,但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大户种养殖创业者缺少充足的水源,日常消费品创业者缺少消费需求。渐渐地,村民们发现走出去打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可以摆脱贫困,又不会受到资源的束缚,因此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到镇里、县里、市里打工,“三个转变”下的创业行为受到资源束缚,转变为打工“热潮”。

阳光新村的村长告诉我,现在他们面临最大限制就是水资源,如果有水,就会使原本七分之六的不能发挥价值的荒地投入使用,如果有地、有水、有机会,村民们是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

为了使整个调查更加全面详细,我们在镇政府集中访谈之后又进行了走村入户式的调研,去看看当地村民的生活状态,了解最普通农民眼中的创业活动。正值下午五六点,我们走在乡村小路上,却见不到太多人,几圈走下来,整个村庄里最多的就是老人和抱在怀里的小孩。有几个聊天的妇女愿意接受我们的访谈,她们都不识字,调查员只好一道题一道题问,她们没有手机,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其中一位妇女说道:“家里就剩我们老俩口了,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他们的孩子还小,我们帮他们看着。”这是村子的常态,村里的轻壮劳动力基本都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村中,老人依靠自己家的几亩薄田维持生活,自给自足。好不容易找到一位中年男子,他同意接受我们的访谈,在访谈中,他说道:“我听说过创业,但是从没想过自己创业,本地就业机会都非常少更别提创业了,我们又没什么技术和本事,所以从来没想过。”

【后记】

三天忙碌的“千村之旅”在汗水和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但是我的心情却五味杂陈、喜忧参半,久久不能平静。不得不承认,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民创业最大的绊脚石,然而就在这么严酷的条件下,仍然有一批又一批奋勇争先的农民创业者拼搏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这着实让人感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于这些创业者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让我们感觉非常难得和欣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西部农民创业的现象:首先,村民对创业了解的不够清楚,他们认为创业是一个非常华丽而且神秘的辞藻,遥远而不可触碰,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就缺少身体力行的勇气;其次,创业基础薄弱,创业氛不强导致村民从意识上仍旧偏爱传统稳定的工作,对创业望而却步。第三,创业种类单一,规模较小。创业形式大多依附于传统农业,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使得创业活动发展止步不前。最后,受限于自身能力,创业者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欣喜于令人感动的创业现状的同时,也要认清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活动发展的缺陷和不足,对症下药,农民创业发展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