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只要技术够牛就行了吗?少了这一点,有可能成为“危险品”

发布时间:2018-11-16来源:上观新闻字体:[]设置

自今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引发社会上对于“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的广泛讨论。11月10日,以“同向同行 三全育人 德学兼修 德才兼备”为主题的2018长三角高校工程德育高端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工程德育的内涵、工程德育与美好生活、工程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德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集中展开研讨。

什么是“工程德育”?目前主要有两种定义,一是指把工程思维应用于德育领域来解决德育问题,二是指针对工程型人才的德育教育。与会者认为,从德育创新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将两者相结合,工程德育既是一种方法论,也具有特定针对性。

上海理工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刘道平教授认为,以"工程德育"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既是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更是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实践要求。以工程德育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是主动对接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的内在需要,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

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殷华指出,工程德育为高校德育提供了重要元素。工程学科所培养出来的务实、扎实、创造、创新、团结、协作等品格,是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培养和发扬的品质。与此同时,工程德育为高校德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比如系统思维、整合思维、创新思维。工程德育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德育工作格局,能够为培养学生更好的自育意识和自育能力注入新的动力。

未来的工程师应该是怎样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在东教授认为,新时代对工程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内在品德要求而言,现代工程型人才要做到科技与人文素质并重、学习与道德共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认为,新工科是指新兴的工程教育。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要致力于创造有意义的世界,核心理念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时代导向,将价值观融入生产、制造、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大连理工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伦理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教授指出,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工程师既要为雇主服务,也要提供有效率的产品,还要为社会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杨怀中教授认为,所谓卓越工程师,不仅表现在工程技术上的卓越,还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与会者指出,“新工科”的出现背后是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比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精准医疗……这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到底属于工科还是理科?恐怕很难说清楚。因此,“新工科”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教授认为,工程德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工程类高校或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等同于教育领域对于工程伦理、对于技术伦理,乃至科学伦理的回应。新时代的工程德育必须更好地服务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应该具有融合性。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凤志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可能更依赖于科技,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这就提出了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问题,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如果只有知识和技能教育而缺乏德育,那么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接班人要能够担当重任,必须是德才兼备,德学兼修。人实际上就是靠德育来承载、延伸和发展自己的。立德和树人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德,人就树不起来,即便技术再牛,也可能是“危险品”。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作会议总结。她认为,加强工程德育,要实现文理互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要有自己德育方面的特色,同时也要弥补短板,即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工程德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原有德育模式的补充和创新。身处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去运用它。如果只知道发展科技而没有好的品行,就有可能使高科技变成反人类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德育的教化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她希望以当天会议为起点,建立长三角地区共同探讨工程德育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