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专题学习研讨“习近平民生思想”。会议由我校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以及我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其中23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民生思想”这一主题做了专题发言,其他与会者亦参与了热烈讨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校党委书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丛树海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社会保障学科发展情况,对会议主题进行了阐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会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近期学术活动,对各位学者积极参与学会活动,致力于提升社会保障学科的影响力,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功成教授主持了这次理论务虚会。郑功成会长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民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所系,民生好坏决定着民心向背,真正受人民拥戴的雄才大略的领袖必定具有深厚的民生情怀,并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卓绝能力。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情怀异常深厚,不仅体现在其主政乡村、县市省、国家的亲身实践中,更体现在对民生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及其指导的国家行动上,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并构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功成教授还指出,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有三大来源: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有关人民主体、人民幸福、美好社会经典论述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大同理想文化与政治伦理的继承与超越;三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身经历和实践提炼。要理解习近平民生思想,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基石;第二个层次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回答了发展与民生、共建与共享、奋斗与幸福、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兜底线补短板与促公正等一系列关系,为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提供了指引;第三个层次是基于具体民生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思路,如民生七有、民生五难、民生三感等等,其对保障与改善民生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他强调,习近平民生思想具有系统性、发展性、层次性、中国性,要用系统的、历史的、宏观的思维把握该思想;要从发展的视角来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要领会其思想的层次性,将核心要义、基本观点、宏观判断和针对部分具体问题的具体指示融会贯通,以把握核心要义、基本观点为主导,加深对具体指示的理解。他进而强调,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植根于中国土壤,充满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其中国性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两大底色,同时又面向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丛树海教授认为,民生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脉络,习近平的民生思想贯穿在“五位一体”的布局中:一是在经济领域,应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即回答为了什么人去发展,谁来享有发展成果。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的幸福作为起点和归宿。二是在政治领域,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和本质,这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要让相关政策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三是在文化领域,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也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第四,在社会领域,民生思想和民生观体现为基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敏感的问题。第五,在生态领域,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指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研究首先需要认真研究思考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他认为,尽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新时代将该思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一是突出人民的目的性,因为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人民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的维护社会稳定,而是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二是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主体;三是强调人民群众是评判者,我们的工作做得如何,需要接受人民和历史的评判。其次,需要研究经济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思想很好地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他从另一个角度提到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生可以转换成经济发展,民生政策有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积极功能。第三,民生既是我们全体国民的生计,但当前最主要的还是如何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如何通过完善有关困难群体的民生政策,既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又保障适度;需要既坚守底线,也要引导预期,同时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第四,需要详细梳理民生的概念,到底什么是民生,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可以借助此次研究来整理国内外的民生概念与具体做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基本任务,因为民生与国家长治久安连在一起;民生保障与党的执政地位连在一起,所以要将民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国民之基本权益和政府之基本职责,并通过法治来保障国民权益并实施问责。他同时指出,作为底线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生活与健康发展,强调基本保障和兜底线,在保障基本的前提下同时也要构建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也需要重视引导舆论和引导预期,强调国家提供基本保障,幸福生活还得依靠劳动创造。为此,需要强调权责清晰,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再者,需要注意底线的阶段性,需要根据阶段变化与风险保障需求的变化,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突出重点。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认为,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有几个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观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与民生相关的实践),它建立在历史的继承和传承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作为民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均提出建立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关于如何建设的问题,则需要从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内在规律等方面予以考虑;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领域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物价等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会提升老百姓的民生获得感。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认为,医疗健康是民生中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对医疗与健康问题均非常重视,比如,在全国卫生大会中明确提出健康政策要融入到所有政策之中,他强调的大健康,包括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生活、健康产业等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目前,我国病有所医的任务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应追求更为深远的目标,即病有良医,不仅要能看病,而且要能看好病,实现积极的健康。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思想内容包括: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是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关于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以及共享发展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新的理念;关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他建议一是要弄清楚整体的民生思想体系到底是什么;二是要关注一些典型的思想,如社会保障思想;三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历史方位及其对我国重大社会政策或民生政策的影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中指出,我们的民生概念与OECD国家的社会保护支出或社会性支出的概念不对等,需要进一步明确民生的内涵和外延,便于与国际对话。同时,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保障学科相关的内容包括:一是人民利益至上,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需要对人民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在不同时期,对人民的内涵界定不同。进入新时代,对人民范畴的界定既需要有阶级的立场,同时也需要有广义人民的视角,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贡献的所有人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坚持人民利益为中心,则需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站在大团结、大联合的立场。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教授梁鸿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以民为本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的目标就是四个一体化,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发展与改善民生一体化、发展与治理的一体化。这四个一体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是新发展模式,即以经济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通过社会发展改善民生、通过改善民生来拉动内需,通过内需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个是发展动力模式,强调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通过社会发展开发和提高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来推动科技进步,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发展。第三是稳定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通过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来促进社会稳定,通过社会稳定来促进经济稳定。二是今天的民生与社会保障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即从过去的配套工程转为基础工程,强调民生与社会保障成为发展的基本、稳定的基石、增长的基点,更强调社会保障作为民生改善的工具、社会治理的工具以及发展融合的作用。三是问题导向,关于以民为本的发展战略,习总书记非常强调三个关系的把握,即保障与发展的关系、保障与服务的关系、保障与治理的关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认为,民生建设需要系统观与全局观,同时,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应贯彻系统观与全局观。他指出,通过对前35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总结,其认为存在一个“十字交叉路径”,其中,从无到有的路径中是西天取经,二是分权体制下的试点改革;近五年出现一个新的“十字交叉路径”,即从有到优(问题导向)、统筹体制(顶层设计),即从问题导向到顶层设计,更为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化与全局化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认为,研究习近平民生思想,首先需要清楚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其次,需要把握习近平民生思想不同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包括价值体系、历史使命和思想方法。其中,价值体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使命,即实践理性,解决的是要做什么;思想方法,即工具理性,解决的是怎么干的问题。最后,从思想方法或工具理性来看看,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人人享有,要补短板,明确做民生就是做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教授宋宝安指出,农民的民生问题值得特别的关注和予以研究。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将土地承包责任期延长30年,这个战略举措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思想,即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社会稳定、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指出,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研究要立足于当前基本矛盾的变化,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需要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到高质量生活保障的转变。与此同时,要明确和充实保障的内容,要建立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养的终身保障体系,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障观。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李春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我国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深刻、标准越来越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迈进步伐坚定而执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则,即突出人民中心、突出全面科学、突出重点难点、突出时空方位;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要抓重点,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二是补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是强弱项,持续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认为,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思想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来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思想体系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与实践的互动。从时代背景来看,习近平民生思想是习近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习近平民生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对中国转型期民生事业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指导;从思想体系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与主线;从思想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来看,思想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核心观点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仍在进一步的完善过程中。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介绍了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三点思考,第一点是民生指标评估的基本框架,根据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使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的基本思路,设计了一套民生指标体系。通过评估,发现就业是整个民生发展中的短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之所以就业指标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争议的案件增长率提高了;二是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重下降了,这两项指标的恶化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应该得到更多关注,这可能是当前落实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一个相对短板;另一个发现是部分地区的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该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认为,在探讨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来源时,发现在这条民生思想的进化进程中,自马克思起,民生的本质和使命一直传承到现在,不同的是每个具体时空中的人运用何种理念、手段、方法应对具体的问题和挑战。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则是中国发展到当代的必然结果,集大成了古今中西的民生思想与理念。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开创领导中国伟大事业的切入点,以此获得党的生命力。二是民生实现的复杂性,要处理好多元关系。三是民生实现方式的差异性。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谢琼认为,民生思想中的相关关系包括:民生与发展、民生与经济、民生与政治、民生与法制等关系。其中,民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民生与经济的关系突出经济发展是基础,民生是指南针;民生与政治的关系突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为什么人的问题是试金石。民生与法制的关系强调要用法制的思维来发展民生。民生与以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综合的、系统的关系,这几个关系是辩证的,需要注重目标与方法相结合,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副教授翟绍果认为,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民生需要为新时代民生保障提出了时代要求、现实考量与治理之道。基于新时代民生需要的现实考量,通过民生保障的制度设计,达成民生治理的良序状态。实现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重点的“民生七有”,解决人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养老难”的“民生五难”问题,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时代的民生治理需强化社会政策在危险度抑制、风险度化解和适存度维持的基础性功能,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通过共生时代、共识改革、体系共建、民生共治、收益共享的新民生治理路径,实现人民群众“民生八更”的美好生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郭林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基本目标下,十九大报告阐述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具体目标,正视并注重解决“民生五难”,追求“民生八更”,致力于实现“民生七有”。为有效实现目标,习近平民生思想提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切实补齐民生短板,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机制为总遵循,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建共享,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用奋斗成就幸福,持续增强“民生三感”。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杨翠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已经阐述了其民生思想的总体目标、基本内容和工作思路,特别强调了社会保障在社会政策托底中的作用。她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走过了体系构建与形成阶段,目前到了狠抓执行与落实的新阶段,为此,应认真领会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精髓,运用“底线思维”全面系统地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 “负面”清单,以检视我国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大保障体系在基层实践层面存在的“应保未保”、“返贫”、“供需失衡”等问题。她进一步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的工作重心除了优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以外,还应当更多关注基层实践层面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以减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负面”清单,切实提高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认为,我国近年来,社保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有了很大快速增长,老百姓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的光芒。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挖掘与拓展,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一是如何兼顾社会保障公平与激励功能,如何发挥激励功能在促进就业、提升社保参保率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财政投入面临增长的制约时,如何通过优化社保结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稳定社会公众的预期方面要进行研究;三是社保民生思想在社会投资、人力资源投资等积极社会保障政策方面还可以进行拓展,中国的社保政策偏重于发展型福利、投资型福利,这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可以进一步发扬。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许多内容,表面上不是专门论述民生问题的,但实际上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这些思想也应属于习近平民生思想。这些思想至少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对应着在民生领域坚持中国特色的民生发展道路,把共同富裕作为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认为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民生问题等。二是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思想,对应着在民生领域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民生领域的政治责任,发挥党的优势推动民生领域的改革。三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思想,对应着在民生领域更加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具体指出在医疗,住房等领域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四是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强调国有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对应着在民生领域发挥公有制经济在改善社会公平、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主体作用。五是正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思想,对应着在民生领域坚持稳中求进,树立底线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和民生的主要方面,以扶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进民生工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而民生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直接且具体的体现,值得我国学界特别是从事社会保障等与民生直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认真学习领会,并用以指导国家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
(供稿:郑春荣 供图:姚远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8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