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雷教授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经济思想史》发行7年来影响广泛 持续热销

发布时间:2014-08-06来源:经济学院字体:[]设置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经济思想史的重要构成要素,有必要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和长期的积淀,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工具、新方法不断引进和应用,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理论水平的通史类和专题性的研究成果。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在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材方面的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本科生教材的选用大多为“简编”、“简史”类的专著,就教学而言有“碎片化”之惑。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需要有一部系统性、完整性、具有经济学专业基质、体系贯通古今的教材。
    由我校赵晓雷教授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经济思想史》依托我校经济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经济思想史学科长期积淀的深厚教研基础,吸纳了本学科领域内的权威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在框架设计、研究体例等方面均形成了鲜明特色,是一部完整、系统、贯穿古今的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材。自2007年10月首次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该教材影响广泛,持续热销,2010年8月、2013年4月又相继出版了第二版(修订版)、第三版(增订版),7年中印刷了多次。截至2014年8月,该教材累计发行量已达21000余册。一部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材能印刷多次并能出到第三版,累计销量超2万册,实属难能可贵。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本教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特色之一:学科体系实现古今贯通
    此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内缺乏研究下限延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贯通性教材,本教材构建了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01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体系,重点揭示经济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特别对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与古代经济思想史相衔接构成一个完整学科体系。
    特色之二:研究方法强调中西比较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思想曾不断地与西方经济思想相互影响。本教材以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演变发展为主要研究脉络基础,将中国经济思想史置于世界经济学说史的时空框架中,强调中西方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交流和比较研究,形成了中西交融的学术特色。
    特色之三:注重相关学科融会贯通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一门理论经济学科,对理论训练和知识多样性整合有较高要求。本教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融渗透,着力经济理论知识和实际经济知识、经济学科知识和历史学科知识的融合,侧重经济思想历史描述与经济史发展背景的结合,分析经济思想的历史特征、学术文化内涵和理论要素,增强其“经世致用”的时代感,全面提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教学水平。
    特色之四:力求满足专业基质要求
    经济思想史是研究经济理论、经济学说发展演变过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界定应当符合“专业基质”要求。本教材力求遵循这一学科界定规范,尤其对18世纪以后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发展过程的研究,更要求对研究对象及内容做出专业的识别和界定,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
    作为一本高质量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经济思想史》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并配有电子课件方便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用于教学及自学,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广泛用做本科生、研究生理论经济学专业教材。许多采用此教材教学的教师均认为,该教材体例完整、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形式规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
    本教材由赵晓雷教授负责研究计划设计、研究团队组成、框架体系确定、篇章结构编排、学术观点整合及体例文字统纂,并亲自撰写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王昉副教授、严国海副教授,复旦大学马涛教授,上海电力学院徐信艳副教授以及华东政法大学贾彩彦副教授等参与了相关篇章内容的撰写。该教材自项目建设启动及至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入选了“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重点课程与教材建设项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十二五’辽宁省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曾获2011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10-2012年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奖、2008年上海财经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项。

    (供稿:刘伟、 陈旭东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4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