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统计学“读懂”经济发展图景

发布时间:2017-11-04来源:新民晚报字体:[]设置

徐国祥教授

博士生导师,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和曙光跟踪学者等称号,兼任教育部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等职。

与数据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上海财大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分中心主任徐国祥练就了一双特别的“眼睛”,他通过统计学来读懂世界,海量数据在他这里变得有序而真切,社会经济微妙变化、企业发展方向和智慧政策的科学依据都因这门学科而获得清晰参照。  

从数据看市民获得感  2007年,徐国祥教授带领团队主持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系列的调查、编制和发布研究工作,目前累计向社会发布了40个季度,十年来从未间断。其中有: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反映消费者对经济形势、就业、收入、耐用消费品、政府社会保障等看法;上海市投资者信心指数,反映企业家、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上海市投资环境等的满意程度及未来预期;上海市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反映上海市消费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水平。“我们把关切民生、社会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研究目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通过调查研究形成数据,用数据说话,这也是我们的特色。我们很清楚,要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徐国祥说。  

这项持续了十年的工作已积累了七百多万个原创性的数据。纵观十年数据变化,数字背后映射出一幅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图景。例如,10年来,上海市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每年都超过中性值50点,从2009年开始稳步上升,最高达到72.03点,“说明上海市消费者对衣食住行是满意的,对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是满意的。”徐国祥补充道,该指数中,上海市民这些年最为满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而对医疗服务类的满意程度较低,“就是这个较低的满意度指数,从动态上看,也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3年的64.15点到2016年的66.90点。”  

再如,十年来的40个季度中,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在除了2009年第一季度为98.9点和2011年第三季度为99点外,以及上海市投资者信心指数除了2015年第三季度为95.58点和2016年第一季度为97.94点外,其他38个季度的指数都在中性值100点以上波动。2017年第三季度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出调查以来新高,为121.4点,环比上升3.8点,同比上升5.1点。“从指数变化我们看到了社会在不断进步。这些指数及其分类记录和测度了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上海市社会和经济的看法和信心,可用于动态预警和监测上海经济运行的变化情况,可为政府部门、消费者和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徐国祥在进行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的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上海市民对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满意度指标一直居高不下。2017年第三季度消费者给出的社会保障评价指数为125.3点,反映出上海市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和改善民生所做出的不断努力。“这些数据是从老百姓的感受中直接调查而来,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信心。”徐国祥说。  

指数研究为发展献策  

“全国各省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指数”也是近年徐国祥教授主持和研究的工作之一,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的双重视角,探究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的现状、优势和薄弱环节,对各省市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研究中,上海的表现很好。例如,上海的地均产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受教育年限、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每百万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等指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4万元,为全国最高,这说明老百姓收入在不断上涨;上海商品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比重最高;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70%以上,这个指标上海年年攀升。”他补充道,“这说明上海已经转型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布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是就业的主力军,能够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这项研究还对上海的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议。徐国祥教授认为: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创新发明,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消费,提高转型优势,不仅要加快重点领域的发展,而且要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全面提升特大型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注重改善民生,加大对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投入,做好社会安全保障工作。  

统计学是大数据核心  

每年,徐国祥教授要为本科生上课,要带学术型研究生和博士生,要给MBA学生上应用型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听懂,听得有趣,徐国祥教授的备新课时间和上课时间之比是10:1,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在他的课堂上化繁为简,知识经过通俗的语言和实际案例传递给学生。他希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上“比翼双飞”。  

徐国祥的“统计学”课程已上了20多个年头,教案改了又改,“统计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是不断探寻真理的过程,要实时反映和监测国家发展。社会不断转型,统计方法、指标也要不断更新,统计是动态的,才能反映国家进程。”他编写的《统计学》等教材被列为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预测和决策”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统计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上海财大的统计学被列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徐国祥感受到统计学面临最好的时代,“以前统计学大量研究集中在可以量化的结构化数据,而现在非结构化数据要用新方法来探索,统计模型和方法都要创新。”他说,“统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金融、生物等学科在一起又能创造出新的学科,这正是统计学的魅力所在。相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发展,也为统计学带来挑战和机遇,所幸统计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