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做优做强"五型经济"为战略支点

发布时间:2021-02-23来源:解放日报字体:[]设置

■丁晓钦 黄超明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进程中,要结合国家所需、上海所能,以做优做强五型经济为战略支点,助力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环节、关键链条、关键支撑中主动作为。

把握好三个原则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开风气之先、引时代潮流,充分利用通江达海以及地处江海之汇、南北之中的区位条件,形成了服务联通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枢纽优势。

但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的城市综合实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还不够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势能亟待加强,新动能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需下更大力气,等等。

综合国家要求、地方实际,我们要有客观清醒认识差距、直面问题的决心和勇气,总体上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统筹内外循环。

坚持内外并重、内外联动、内外互促,既要眼光向内强化对内开放合作,增强同国内经济的联系,在服务全国、与兄弟省市相互赋能中发展自己,又要面向全球更加坚定走扩大开放之路,进一步优化提升国际经济联系,在更高水平上深度参与融入国际循环。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

依托开放这一最大优势、区位和腹地市场广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优势,加快锻长板、补短板、优底板,以强化四大功能引领五个中心能级跃升,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

三是强化制度创新系统集成。

积极把握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深化实施的制度创新机遇,加快探索为各类资源要素安全高效流动打开通路、疏通堵点,放大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效应。

同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苏浙皖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加油站和起飞地

十四五时期,上海既要当好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链条,在内需体系中打造关键支撑,也要当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

中心节点,意味着上海在全国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中要能够居于中枢、核心的关键性地位,能够贡献别人无法做到或难以替代的价值创造,能够在推动国内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中提供更多优质供给、满足多元升级需求。

中心节点,意味着其他一般节点或外围地区离不开上海或者需要依托上海这一中心节点来参与国内大循环,具有高端价值创造、资源配置中心、经济运行枢纽、服务功能综合等特征。

指标设定方面,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到2025年应达到2800万亿元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要达到30件左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5%左右。

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主动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顺畅流动等。

战略链接,意味着既要有强大的内向辐射度和带动性,又要有强大的外部关联度和吸引力,扮演促进国内外要素资源顺畅流动的枢纽、规则制度有序衔接的转接口角色,在高效嫁接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战略链接,意味着一些对外开放度、国际联通性相对较低的内陆地区可以借助上海这一加油站和起飞地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境外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资源要素也可以通过上海这一入境便捷通道更好地参与国内大循环。

指标设定方面,2025年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累计应达到1000家、集装箱年吞吐量4700万标准箱、航空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410万吨以上。

为此,有必要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增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促进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稳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口岸城市地位、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等等。

先手棋和突破口

上海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条线的工作,而要举全市之力,聚焦关键问题、形成强力支撑。

第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区域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探索有效路径、当好示范引领。

长三角区域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要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深化分工合作,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勇当开路先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加快攻坚突破。

例如,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先手棋和突破口,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公共信用等重点领域,探索突破性、集成化、高强度、可复制的改革经验,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市场壁垒提供启发。

第二,强化城市核心功能,助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着力强化城市功能内核,在巩固提升总量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强化功能为导向,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占据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地位。

要大力发展五型经济。比如,持续推进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等领域研究,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优化支持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引导高端消费回流;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充分发挥科创板制度创新作用,等等。

第三,聚焦开放枢纽门户,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助力国家打造新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势。

要推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更好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深化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宣示对外开放的重大行动,也是上海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载体。要结合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进一步提升国际采购交易平台、贸易投资促进平台功能,持续优化服务进博会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提升服务辐射长三角的能力。

同时,优化提升一带一路桥头堡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国际空港、海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互联互通,并建设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持。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